原标题:提高至秒级 全面自动化
——我市地面气象观测告别人工观测实现自动化见闻
工作人员介绍气象观测设备(记者 赵慧 摄)
自4月1日起,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切换调整为正式业务运行。这意味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实现了全面自动化。我市地面气象观测在这一天也同步实现了自动化,人工定时观测和日常守班等观测任务取消。那么,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后有哪些改变,又有怎样的意义?当日,记者随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来到安阳国家气候观象台观测站进行了解。
“1950年10月1日,我们观测站在安阳北郊机场建站,观测项目和现在差不多,包括气温、湿度、风、气压、降水等。老一辈气象观测员靠笔、纸、电报机这些工具记录、传送气象信息。随着气象科技不断进步,气象观测在这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安阳国家气候观象台观测站站长杨清介绍,“2004年,温度、湿度、气压等一部分观测项目率先实现了自动化,全部交由仪器观测、数据采集并自动传输。但还是有大量观测项目需要人工观测,再由人工输入专业应用软件来传输报文。2014年,随着我们观测站迁至现在所在的新址,自动观测系统也升级换代,更多观测项目实现了自动化。风向、风速、气温等观测项目的观测精度有了很大提升。”
随着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工作的开展,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我国7省(自治区)气象局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试点运行工作。自2019年6月15日起,此项工作由试点运行阶段转为全国业务试运行阶段。“从那时起,数据传输采用了标准化格式。降水现象、日照等观测项目也开始自动、人工平行观测对比,为它们的观测自动化做准备。”杨清进一步介绍,截至今年3月31日,在众多观测项目中,只有云和天气现象这两个观测项目还没有实现完全自动化,但是随着3月下旬地面综合观测系统的升级,为4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做好了充足准备。
4月1日上午11时,观测员张溢铭没有像往常一样揣着气象观测记录簿前往观测场对云量、云高、云状及雨、雪、露、霜等现象进行观测,而是坐在办公桌前紧盯电脑屏幕上的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运行情况。他告诉记者:“就在昨天,也就是3月31日,我们还需要按照要求分别在8时、11时、14时、17时以及20时这5个时间节点前往观测场对云和16种天气现象进行人工观测,然后将观测到的数据人工输入系统进行上报。但是今天,这些观测项目就已经实现自动化,我们再也不用冒着酷暑严寒进行人工观测了!”
“相比人工观测,自动化气象观测的观测能力明显增强,观测频次较人工观测提高了数倍,有效弥补了原有人工观测数据的不足。同时,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提高至秒级,传输频次从5分钟提升至1分钟,数据传输频次与效率大幅增加。”杨清感慨道,“从一开始每小时一次的人工发送航空报,到2014年实现5分钟一次的自动加密文件上传,再到现在1分钟一次的标准化数据自动上传,这些都得益于气象科技的发展和气象现代化的持续推进。”
据了解,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将调整观测项目和管理权限,各省、区、市气象局在做好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的基础上,可根据气候分布、业务服务需求、现有业务布局实际等,自行确定本省份台站的具体观测项目和观测方式。保留人工应急观测能力,在应急或特别工作状态下按要求开展应急观测等。
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后,气象大数据必将进一步提升网格化精准预报水平。杨清和他的同事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及时、更丰富的个性化智慧气象服务。□《安阳日报》记者 赵慧 通讯员 张朝辉